黑色吊带、超短裙女孩嬉笑着坐在黑人男友腿上,单手扶车把的外国小伙在车流中穿行,两人头顶空空如也,共享电瓶车承受着双倍重量。
6月14日的广州街头,一对跨国情侣的骑行方式引爆了网络。视频中,一名身穿黑色吊带和超短裙的中国女孩,直接跨坐在一位黑人外籍男子的腿上,两人同乘一辆单人电瓶车在繁忙街道上穿行。
黑人男子一手搂着女孩的腰,另一只手勉强扶着车把,女孩则全程举着手机拍摄2。最令人揪心的是,两人都没有佩戴安全头盔,电瓶车在车流中摇摇晃晃地行驶3。
“那天大家跟平时一样在街上各忙各的,突然有一对男女吸引了不少人目光”,目击者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而这段视频上传网络后,瞬间点燃了网友们的热议。
01 街头奇观,危险与争议并存的骑行画面
从流出的视频画面中可以看到许多令人担忧的细节。当时天色已暗,街道上车来人往,交通状况复杂。这对情侣却选择了一种极其危险的出行方式——两人挤在一辆设计为单人骑行的电瓶车上。
女孩穿着清凉,黑色吊带配超短裙,长发披肩;黑人男子则穿着短袖T恤和黑色裤子,留着络腮胡。在行驶过程中,男子单手操控车把,另一只手紧紧搂住女孩的腰部,两人身体紧贴,在公开场合展示着亲密行为。
更令人不安的是,女孩全程举着手机,时而自拍,时而拍摄周围环境,仿佛置身于自家客厅而非危险的大马路。当发现有路人拍摄他们时,女孩又不好意思地捂住了脸。
电瓶车明显超载,按照规定,这类单人电瓶车只能搭载儿童,而视频中的两人都是成年人。同时,两人均未佩戴安全头盔,这在广州电动车整治行动中是被明确禁止的行为。
02 网友热议,包容与批评的声音交织
视频在网络曝光后,迅速引发舆论风暴。在各大平台的评论区,网友们的意见激烈碰撞,形成了鲜明的观点交锋。
一方观点直指行为不当。“我们不反对异国恋,但是如此招摇过市,非常令人厌恶,尤其是那位中国女孩,一点不懂得自重”,一位网友的评论获得了大量点赞。许多网友认为,公共场合不是私人秀场,亲密行为应有边界,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更应注重含蓄得体的行为举止。
“丢人现眼”成为部分网友的直白评价。他们认为,女孩的穿着和举止过于随意,大庭广众下的亲密行为不仅不雅观,还可能给青少年带来不良示范。
另一方则呼吁文化包容。一些网友指出,广州作为国际大都市,外国人与中国伴侣携手漫步早已不是新鲜事,社会应当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恋爱关系持开放态度。不过这些网友也强调,包容不等于纵容危险行为,这对情侣的骑行方式明显违反了交通规则。
交通安全成为共同关切点。无论持何种观点,绝大多数网友都认为,不戴头盔、超载骑行、危险驾驶等行为已超出个人自由范畴,直接威胁公共安全。“万一出点啥意外,不仅自己遭罪,还可能连累别人”,一位广州本地网友的评论道出了大家的担忧。
03 城市底色,广州的多元与包容传统
广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一直以其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著称。这座城市拥有大量外籍人士,其中不少黑人已在广州定居、工作,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在广州的大街小巷,看见老外挎着中国女孩的胳膊逛街早已司空见惯”,一位广州网友的评论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国际化程度。跨国情侣在广州街头并不罕见,市民们对此普遍持开放态度,这也是广州城市魅力的体现。
然而,包容并非没有边界。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包容不是‘放任不管’,更不是说什么行为都能被接受”。广州的包容建立在守法律、讲文明的基础上,而非对任何行为的纵容。
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人在广州使用电动车需遵守特殊规定。根据广州市相关政策,外籍人员可通过上传护照、公证处翻译件、居留许可签注等材料办理电动自行车牌照,但流程比本地居民更为复杂。这体现了城市在接纳国际居民的同时,也注重规范管理。
04 安全警钟,电动车乱象与整治行动
这起事件暴露的不仅是公共场合行为规范问题,更折射出电动车安全使用的深层次隐患。事实上,广东省作为全国电动两轮车保有量最大的省份,近年来电动车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就在事发前一个月,广州交警还在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现场执法行动。5月16日,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越秀大队设置了4个整治点,当天就查处电动自行车违法67宗,查扣电动自行车36台。
值得注意的是,在执法过程中,交警还遇到两名违法骑行的外国小哥——他们同样存在不戴头盔、载人、没有悬挂有效号牌等问题。面对外国人的困惑,交警用英语耐心解释法规,展现了专业与包容并重的执法态度。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广州交警严查电动自行车无牌上路、追逐竞驶、非法改装、闯红灯等违法行为,查处量同比上升43.55%。相应的,全市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7.9%、10.1%。这证明严格执法确实能有效提升道路安全。
为加强电动车用户教育,广东省将于2025年启动“一点爱”公益活动。这项由广东省电动车商会发起的倡议,旨在通过全民电动车规范使用科普,降低涉电动车事故发生率。作为行业头部品牌,爱玛科技已向该活动捐赠150万元,彰显企业社会责任。
05 历史回响,外籍人员事件并非首次
外籍人员在广州涉及电动车的争议事件并非首次。2012年6月,广州曾发生一起更严重的涉外事件,同样与电动自行车有关。
当时一名外籍男士在广园西路搭乘电动自行车,因车费纠纷与车主发生打斗。双方被警方带回矿泉派出所调查后,该外籍男士突然昏迷,经抢救无效死亡。
此事引发了后续风波。次日,一些外籍人员聚集在矿泉派出所门口,导致广园西路交通严重堵塞。越秀警方随即采取果断措施,组织民警对现场外籍人员进行教育和劝解,同时全力疏导交通。
警方当时明确表示:“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必须遵守中国法律,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公共秩序”。这一表态彰显了中国法律对所有境内人员的一视同仁。
对比两起事件,虽然性质不同,但都提醒我们:城市国际化进程中,法律意识和规则遵守是所有人共同的责任,不分国籍与肤色。
夜幕下的广州街头,电动车流如织。在严查违法行为的执法行动后,越秀区道路上不戴头盔的骑手少了,带牌上路的规范车辆多了。但就在几天前,那对无视交规的跨国情侣还在车流中穿行,女孩手中的手机镜头记录着他们“浪漫”的瞬间。
广州作为容纳多元文化的国际都市,街头异国情侣牵手漫步早已融入城市风景。然而当共享电动车承受双倍重量,当不戴头盔的头颅暴露在危险中,浪漫便成了不负责任的冒险。毕竟,真正的爱情从不需要以安全为代价来证明。
配资114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