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张继科直播那几句话,最狠的不是他点了谁的名,而是他压根没提王励勤。
这就好比论金庸的武林高手,你把张三丰、扫地僧都排上了,偏偏漏了那个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独孤求败,这事儿味道一下就变了。
在无数70、80后球迷心里,王励勤那正手,就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代名词,一板爆冲,感觉能把对面连人带球台一起打穿。
怎么到了张继科这儿,连个提名都混不上?
是他忘了?
我看不像。
藏獒那脑子,精着呢。
我琢磨着,这背后其实是两代“球王”对乒乓球理解的根本分歧。
王励勤的时代,信奉的是“一力降十会”,正手是绝对的信仰,是攻城拔寨的唯一重炮。
他的战术体系,简单粗暴:用铜墙铁壁般的防守护住反手,然后侧身,用正手解决一切。
但在张继科眼里,这种打法可能已经“过时”了。
他钦点的马琳和马龙,代表了正手的另外两个极端。
马琳,一个把直板玩成精的男人,他的正手不是炮,是手术刀,是涂满剧毒的暗器。
前三板各种假动作、小碎步,晃得你晕头转向,然后冷不丁一板侧身爆冲,角度刁钻到能撕开你的防线。
他打的不是球,是人心和算计。
马琳那球商,高到能拿去给AI当初始代码,正手就是他CPU最强的那个核。
至于马龙……唉,提他干嘛,这人没法聊。
他的正手,就是一个字:磨。
你强任你强,我自一口真气足。
你一板爆冲过来,他轻描淡写给你防回去;你以为有机会了,他反手轻轻一带,球又回到你最难受的位置。
他的正手强在没有一丁点儿破绽,像个精密的仪器,永远不会出错,直到把你磨到心力交瘁,自己失误为止。
那种绝望感,比被王励勤一板打穿还难受。
所以你看,张继科选的这俩人,一个玩脑子,一个玩系统。
他根本就没把纯粹的力量当成评判标准。
这或许就是他能成为史上最快大满贯的原因——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现代乒乓球,赢的不是肌肉,是脑子和那个几乎没有短板的攻防体系。
也难怪,毕竟藏獒自己就是靠反手“造反”起家的,他那套评价标准,肯定跟老一辈不一样。
聊他自己圈定的“反手天团”,那就有意思了。
王皓、他自己、樊振东。
这三个人,简直就是国乒反手技术从“辅助”到“主C”的一部血泪史。
想当年,直板的反手位就是个大窟窿,谁都能来捅一刀。
直到王皓横空出世,用一手石破天惊的直板横打,硬生生把这块短板变成了长板。
那时候我们去球馆,十个有八个都在学拧,结果球不是下网就是飞天,教练在旁边直摇头,嘴里念叨着:“没那天赋,别瞎折腾。”
王皓,就是那个“天赋”本身。
可王皓的革命,到了张继科手里,才真正变成了能捅破天的武器。
张继科把这项技术从一种战术,升级成了一种气场。
他的“霸王拧”,拧的不是球,是对手的信心。
你发个短球试试?
他不管你什么旋转,直接上手就是一板暴拧,拧完那眼神,充满了“你奈我何”的挑衅。
这招,直接改变了乒乓球的接发球格局,逼得全世界的运动员重新研究怎么发球。
然后,这根接力棒交到了樊振东手上。
小胖的反手,已经看不出什么奇技淫巧了,它就是一块门板,一块能砸死人的厚重门板。
王皓的反手是灵,张继科的反手是凶,到了樊振东这儿,就只剩下“力”了。
你看他反手撕起来,那球像是出膛的炮弹,带着风声就过去了,砸在球台上“砰”的一声,听着都让人心颤。
这三代人,一个解决了“能不能”的问题,一个解决了“好不好用”的问题,最后一个解决了“能不能打死人”的问题。
张继科把自己放进去,那是舍我其谁的霸气。
所以说,张继科这番话,听着狂,实际上是对乒乓球技术发展最精准的概括。
他不是在排名,他是在划分时代。
这江湖啊,终究是后浪推前浪。
每一代球员心中,都有自己的“最强”。
或许再过十年,等樊振东也退役了开直播,有人问他同样的问题,他的答案里,又会是我们现在还不熟悉的名字了。
至于咱们这些球迷,听听就得了,别太当真。
毕竟,华山论剑,图的就是个热闹。
下回谁去怂恿一下许昕开直播,让他聊聊谁的正手最有“艺术感”?
我猜他能把自己说到第一,顺便再拉上老瓦当个陪衬。
那场面,想想都有趣。
配资114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