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1日,直隶省咨议局议员孙洪伊组织召开各省咨议局议员代表会议,计划推举40名临时干事,筹备成立“帝国统一党”。
3日,孙中山抵达巴黎,继续为革命筹款。
9日,清廷下谕,将带领学生请愿召开国会的天津学界领袖温世霖“发往新疆,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罪名中的一条是“假请愿国会为名,结众敛钱”。清政府已经懂得用“经济法”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10日,资政院召开第一次常年会最后一次议事会,通过了昭雪戊戌冤狱奏折和请赦戊戌获罪人员折稿。虽然未获摄政王立即批准,但这是继1904年慈禧太后大赦戊戌党人后,清政府在开放党禁方面再走出的一步。
17日,由宪政专家、开明官员组成的宪政编查馆将修正后的“宪政逐年筹备清单”上奏清廷,包括颁布宪法以及户籍法,实行新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诉讼法;厘清皇室经费和国家经费;宣统五年(1913年)召开国会等,得到批准。
18日,黄兴抵达香港,受孙中山委托主持广州起义筹备工作。
25日,由法律专家沈家本主持修订、经中央准议会机构资政院讨论议决,中国第一部专门的刑法典《大清新刑律》颁布,该法典主要参考《日本刑法》及其最新改进草案。分为三部分:一、总则,比如对于死刑的阐述,比较德、法、英、西班牙等14国死刑制度,得出结论:中国使用绞刑较为人道;二、分则,共定侵犯皇室罪、妨害公务罪、妨害选举罪、鸦片烟罪、妨害卫生罪、堕胎罪、私滥逮捕监禁罪、妨害安全信用名誉及秘密罪等36种法定罪罪名;三、暂行章程。
26日,湖北宪政同志会为汤化龙赴京争路权践行,与会者发表演说,激烈反对铁路国有政策,抨击政府。
30日,这一天,是属于清王朝的最后一个春节,当时流行的拜年话首选为“恭喜发财”。
这天是春节,湖北本土革命党人在武昌黄鹤楼成立“文学社”,所通过的章程,对外称是“研究文学”,25岁的蒋翊武任社长;23岁的詹大悲任文书部长,将工作重心放在吸纳新军借而掌握革命武装上。
31日,东北地区鼠疫继续蔓延,哈尔滨一带因疫死亡统计达2600余人,其他各地统计死亡超过1000人。
清廷继续调动陆军军医学堂、北洋医学堂和协和医学院的医护人员在东北防护疫情,大量护理人员染病死亡。
清廷谕准度支部所奏,广东各项赌博于本年3月30日一律禁止。
在香港跑马地三十五号,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创设同盟会香港革命军统筹部,筹划广州起义。
二月
4日,黄兴电邀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人之一的谭人凤来到香港,商议联络中部省份策应广州起义。
6日,孙中山抵达温哥华,开始发动洪门筹集经费,共筹得七万余港元。
20日,东三省鼠疫发生且有蔓延直、鲁两省之势。清政府下令民政部及东三省、直、鲁各督抚全力扑灭之。随后,清政府耗银1000余万两,设立了民政部防疫局、京师卫生警察队和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等。
23日,谭人凤抵达武昌,与居正聚商,并提供800元革命经费,请他们在湖北有些动作,以配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起义。
24日,《大公报》等媒体继续抨击刑讯逼供,发表《论刑讯不停之害》等社论文章,清廷下诏重申各级审判庭停止刑罚。
三月
12日,上海商界成立武装商团。
15日,文学社在黄土坡招鹤酒楼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增选旗人较多的第三十标正目王宪章为副社长,派人进入尚无社员的马队第八标开展联络工作。
四月
3日,清政府在奉天开始组织召开为期25天的“万国鼠疫研究会”,出席会议的专家有来自英、美、法等11个国家的34位医学界代表。
8日,温生才击毙广州将军孚琦后被捕。
黄兴在香港统筹部召开广州发难会议,与会者几十人,决定分十路攻打广州。
15日,清政府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签订“币制实业借款合同”,数额为1000万英镑,用以统一币制和兴办东三省实业。
17日,天津殖业银行开业。山东巡抚孙宝琦等地方要员出席“共和医道学堂”更名“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医科”及新校舍落成典礼。
21日,奉“加派巡洋舰队统领程璧光率领海圻巡洋舰前往,顺访美利坚诸国”旨,“海圻”号载着300多名海军兵将,从上海起航,途经台湾海峡,过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向目的地驶去。
23日,黄兴潜入广州,在小东营五号设立广州起义总指挥部。
26日,清华学堂成立,内阁协理大臣(副总理)那桐为学堂手书匾额,《清华学堂章程》主张“进德修业、自强不息”。
27日,两广总督张鸣岐逃出两广总督衙门,逃进水师提督李准的行台,李准率部镇压革命党人起义。
由海外革命党人黄兴领导130位“选锋”队员进攻两广总督署,广州“三二九”(农历三月二十九)起义爆发,事后收殓七十二名烈士遗体,合葬于黄花岗,此次起义又被称为黄花岗之役。牺牲者多为同盟会精英,当中包括日本人。
28日,孙中山抵达美国芝加哥,在此之前他离开槟榔屿,到过巴黎、纽约、旧金山、温哥华及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沿线各埠,一路为革命筹款。
孙中山听到“三二九”起义失败消息,加紧筹款,拟在芝加哥成立革命公司。
29日,在上海,召开全国教育联合会。
五月
3日,广州起义失败消息传至湖北,同盟会外围组织湖北组织共进会的骨干分子居正、孙武、刘公等人与湖南共进会首领焦达峰在武昌召开紧急会议,决议“中国革命以两湖为主动”,并计划联络文学社。
5日,孙中山在芝加哥出席同盟会芝加哥分会集会,宣布成立“革命公司”,动员当地华侨购买该公司股票,筹款支持国内革命。以万股计,每股售美金二百元,孙中山许诺:股金本息,革命成功后加倍偿还。不料认股者很少,只好作罢。
8日,清廷组成新内阁,由13人组成,计有:内阁总理大臣奕勖(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汉)、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民政大臣善耆(皇族)、度支大臣载泽(皇族)、学务大臣唐景崇(汉)、陆军大臣荫昌(满)、海军大臣载洵(皇族)、司法大臣绍昌(满)、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邮传大臣盛宣怀(汉)、理藩大臣寿耆(宗室)。其中汉族仅4人,满族9人,而皇族有5人。
9日,在北京,摄政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宣统三年以前各省公司商办干路由国家收回。消息传出,两湖、两广、四川等地尤为震动。
湖北谘议局召开大会,反对铁路国有政策。
10日,文学社在武昌小朝街八十五号设立机关部。
11日,文学社代表刘复基、王守愚、蔡大辅与共进会代表杨玉如、杨时杰、李作栋在武昌分水岭七号召开第一次联合会议,未获实质性结果。后因领导人问题,双方争执不下。
12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第二次会议在京召开,经讨论决定修改“帝国统一党”党纲、党规,并推选黄远庸、雷奋、张国溶、徐佛苏为起草员。
20日,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代表清政府与四国银行团签订川粤汉铁路借款合同,总额600万英镑,年息5厘,还款期限40年。
22日,5月22日,帝国政府以皇帝名义发出谕令,要求停收川路股款,并饬以护理川督王人文查明股款的确切数额,拟换发国家铁路股票。
25日,邮传部发出的电文:对所有川汉铁路的股本——无论官商民各股——已经用在铁路上的股金,国家换发国有铁路保利股票,没有使用的部分,任凭取回股本,也可以继续入股,也可换发国有铁路保本股票,至于亏损部分,国家不予补偿,由具体经办人负责。
28日,四川咨议局议长蒲殿俊、副议长罗纶代表四川各界绅民2400多人向朝廷呈交请愿书,谴责邮传大臣盛宣怀对待四川商民的要求置若罔闻。
30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召开建党发起会,正式将原定的“帝国统一党”定名为“宪友会”,谢远涵被推举为临时主席,孙洪伊等人任临时干事。
六月
1日,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和督办大臣端方联名向川督王人文发出“歌电”,告以度支部决定的川汉铁路股款处理办法:对公司已用之款和公司现存之款,由政府一律换发给国家铁路股票,概不退还现款。
湖北文学社设立阳夏支部,以胡玉珍为支部长,负责分驻汉口、汉阳以及河南信阳的第四十二标的革命联络工作,至此,文学社社员多达3000多人。
4日,宪友会在京召开成立大会,宪友会是大多数在野立宪派实力的代表,有“进步民党”之称。
13日,四国银行团合同寄达成都,立宪派人士邓孝可立即公开发表《卖国邮传部!卖国奴盛宣怀!》一文。
文学社、共进会在武昌长湖堤龚霞初家中召开第二次联合会议,达成初步联合协议。
15日,由资政院部议员发起的辛亥俱乐部召开成立大会。它与宪友会、帝国宪政实进会、政学会是中国第一批合法政党。
在旧金山,依孙中山提议,美洲洪门筹饷局成立,以革命军政府名义发行债券,由会计李公侠开具收执。捐数五美金以上者,均双倍给发中华民国金币票收执,十元者列名为优先国民,百元者记功一次,千元者记大功一次,待民国成立后沦功行赏。孙中山手订之筹饷约章规定:“所收捐款多少,除经费外,一概存入银行,以备孙大哥有事随时调用,他事不得提支。”
16日,广东粤汉铁路公司再次召开股东大会,重申要求商办。张鸣岐禁止报纸发表反对铁路国有言论,逮捕抨击“铁路国有”的《亚洲报》记者,对保路运动采取“随时防范,认真弹压”的手段,“倘有不轨言行”,“立予拿办”,“格杀勿论”。
17日,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成立。到会者约2000余人,代表们推选蒲殿俊为会长,罗纶为副会长,并以85岁高龄的翰林编修伍肇林为首,前往总督处提出反驳,同时散发《保路同志会宣言书》等文告,宣传“路亡国亡,路存国存”,外争国权、内争民主,号召全省群众联合起来“破约保路”。
同日,川督王人文接见保路同志会请愿团,并表示:“总督职为民,民有隐,总督职宜请,请不得,去宫,吾职也,亦吾乐也。”
18日,孙中山抵达日金山,命同盟会员均加入致公堂,并提议在旧金山成立洪门筹饷局,允诺:凡认购军饷5美元以上者,发中华民国金币券之双数收据,民国成立之日,作国宝通用,兑换实银。凡认千元美金,记大功一次,民国成立之日,即有办实业优先之权。
20日,端方于5月18日受任督办铁路大臣,按例应10日内出京赴任,但他多次向摄政王提出辞呈,几经慰留,才于这一天出京赴鄂。
七月
5日,谘议局联合会再次上书反对“皇族内阁”。清廷严饬各省议员,不得干预朝政。
汉口《大江报》发表《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亡中国者和平也》等短评,导致《大江报》报馆被查封,报社主笔詹大悲、何海鸣被捕。
6日,四川士绅致电盛宣怀,反对借款丧权。
16日,孙中山给宗方小太郎回信,劝说他游说日本当局支持中国革命党,内有“吾党受日本之赐多矣,汉族子孙百代必永志大德不忘也”。
31日,中央政府命赵尔丰解散包括保路同志会在内的各种群众集会,要求“将首要数人,严拿惩办”。
赵尔丰向北京发出电文:“若纯用压迫,反动转增,于事未必有济,而地方反受其弊。”
宋教仁、谭人凤、陈其美等人在上海组织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作为策动长江流域各省起义的领导机关,南京、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省也相继成立分会。
八月
1日,四川保路同志会派出代表入京坚持商办,努力无效。
4日,同盟会发起召开资州罗泉井会议,决定改同志会为同志军,议定9月中旬各地同时起事。至此,革命党人取得了保路运动的领导权。
10日,张謇出京路过天津,观各马路、工厂、罪犯游民工厂、图书馆毕,说:“袁为总督时,气象自不凡,张南皮外,无抗颜行者。”他开始再次倾向袁世凯。
24日,四川铁路公司特别股东会议决“自明日起,全川一律罢市、罢课”。
26日,四川铁路公司特别股东会议决“以租股利息抵扣正粮,不纳捐输”。抗议运动自此开始出现越过立宪派人士原来所设计轨道的迹象,“保路运动”开始向反(清)政府滑去。
27日,摄政王严饬赵尔丰使用强硬手段,赵以兵力不足且士兵多系川籍、恐酿激变为由抗谕不遵。
九月
1日,赵尔丰会同成都将军玉崐等人电请内阁弹劾盛宣怀,并提醒中央政府:“现在大局如此,即不提出修改合同,已有万难履行之势。”
2日,摄政王急命督办铁路大臣端方自湖北带新式陆军三十、三十一标入川“查办”,令四川提督田振帮会办,并命赵尔丰严加弹压。但端方依延不入川。
7日,保路同志会代表率同数万人赴总督府陈请阻止端方入蜀,“赵督未允代表,众即言词激烈,赵督当场喝令狙击”,并拘捕包括咨议局议长蒲殿俊在内的保路同志会会员9人,商民涌向总督府,赵尔丰下令开枪,酿成“成都惨案”。
“成都惨案”发生,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立即潜出城外,与其他同盟会会员裁出木片数百“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军速起自救自保”,并将之投入锦江水中。顺流而出,一日不到,川西南民众闻讯响应。
8日,蒲殿俊、罗伦等人在总督府与赵尔丰进行紧急磋商,最终总督以“对于匪事绝无干涉”为由将他们释放。他们立即发出《哀告全川伯叔兄弟》书,称武装暴动是社会的“祸毒”,规劝同志军放下武器,但是局势已不在立宪派的掌控之中。
武装起义的枪声首先在成都打响,同志军大起义由此引发。
12日,文学社举行代表会议,决议与共进会尽快实行联合,共同起义。
14日,文学社、共进会在雄楚楼10号召开联席会议,初步确定了联合大计,并决定邀请黄兴、宋教仁、谭人凤来鄂作起义总指挥,主持大计。
15日,因端方延宕不前,摄政王愤怒,起用远在上海的前任四川总督岑春煊带兵入川应对,谕称:“即看由上海乘轮,即刻起程,毋稍迟延。”
24日,炮队突然事件发生之后,湖北总督下令收缴新军部队子弹,同时增强市面军警力量,盘查甚严。召集官长会议,决定军队提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不放假。
文学社、共进会召开联合大会,各标营党人代表参加,通过“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决定于10月6日(八月十五)举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同日,南湖炮队党人因与长官发生冲突,临时暴动未果。
28日,由同盟会会员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政权——荣县军政府成立,为保路运动向何处去指明了发展方向。随后,四川各州县相继独立,建立军政府。湖南党人焦达峰函告武昌起义指挥部,10月6日起义湖南准备未足,请展期10天。起义指挥部决定10月16日湘鄂两省同时发难。
十月
4日,禁卫军军官傅侗、海军部参谋严复共同编定帝国国乐《巩金瓯》,为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国歌。
9日,孙武在汉口宝善里机关配制炸药失事,机关暴露,俄巡捕抄获党人名册、旗帜,并拘捕刘同等6人,随即引渡湖北地方政府。
同日,蒋翊武自岳州赶回武昌,于小朝街机关部下达起义命令,以当夜12点南湖炮队炮声为号,城内外各营同时起义。
夜10点余,清政府军警破坏小朝街机关,刘复基、彭楚藩等6人被捕,蒋翊武逃出城外。当晚党人机关被破坏多处,杨洪胜等40余人被捕。
10日,凌晨,湖广总督命令处死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
上午,在军营操场抓捕革命党人张廷辅;当日被捕者又有10多人。湖广总督下令军营官兵一概不得出营,并晓谕党人自首。湖广总督瑞澂逃出湖广总督衙门。
夜晚,城内工程第八营打响起义第一枪,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武昌起义爆发。经一夜激战,革命党人占领武昌全城。
11日,武昌起义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成立湖北军政府及鄂军都督府。以“中华民国”字样发布第一张公告。
革命党人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驻汉阳新军党人起义,占领汉阳全城。
孙中山抵达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
12日,清政府谕令将湖广总督瑞澂革职、派陆军大臣荫昌、海军大臣萨镇冰、长江水师提督程允和率部前往武汉镇压起义。
孙中山在美国从报纸上获悉武昌起义,“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出发去纽约活动,继续筹款。晚间,驻汉口新军党人起义,占领汉口。
13日,清政府军河南混成协张锡元率三营队抵达汉口刘家庙。
詹大悲等组织汉口军政分府。
孙中山抵芝加哥,与同盟会分会代拟预祝中华民国成立大会通告。
14日,清廷启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袁迁延不受。
荫昌离京督帅南下。
武昌军政府出示募兵,数日内扩兵一倍多。孙中山给英国银行家写信,希望能在伦敦、纽约、旧金山款五百万卢布,承诺:共和国将承认清政府给予外国人的国签订的条约继续有效,一切外债照旧偿还。
15日,清政府军马继增部开抵汉口江岸。
谭人凤、居正由上海抵武昌。新军党人发动信阳起义,未成。
16日,清政府军败退至滠口附近。
革命军与清政府军展开汉口争夺战。
17日,荫昌行营驻信阳;王占元部开抵滠口附近。
武昌军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军政府条例》。
18日,清政府军进攻汉口、汉阳,展开激战。汉口旧称夏口,此次战役被称为“阳夏战争”(汉口旧称夏口)。
在美国,孙中山致函国务卿要求秘密会晤,未能实现。
湖北革命军以逸待劳,两天内占领了大智门火车站和刘家庙,造成以三道桥为界的南北大对峙局面。
19日,摄政王发出上谕:“如搜获逆党名册,立即销毁,毋得稍事牵连,致滋扰累。”
吴禄贞又致电资政院“采用英国立宪主义”,提出了十二条政纲。
20日,汉口革命军攻击滠口附近清政府军。
21日,汉口革命军小攻,清政府军退至滠口。清政府军主力运抵孝感至滠口一线。
22日,汉口革命军集结刘家庙备战。湖南、陕西响应。
23日,清政府军进攻刘家庙,被击退。
江西九江、南昌光复。
24日,汉口革命军攻击清政府军前哨。九江响应。
25日,清广州将军凤山被革命党人炸死。
26日,汉口清政府军分三路进攻革命军,激战一日,清政府军占领刘家庙。
清政府召还督师无功的荫昌,派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湖北剿抚,冯国璋改任第一军总统官,段祺瑞任第二军总统官,荫昌随第八镇一起参加反攻。
革命军退至大智门一带。
28日,清政府军向汉口市区之革命军进攻。
黄兴、宋教仁等乘轮抵武昌,黄兴即赴汉口视察阵地。
汉口军政分府詹大悲等以通敌罪枪决革命军汉口前线指挥张景良。
29日,汉口清政府军以重炮轰击革命军阵地,迫使革命军退守六渡桥一线。
张绍曾屯兵滦州,电奏清政府,要求立即实施君主立宪。
黄兴等至汉口前线督战,设临时总司令部于汉口满春茶园。
30日,袁世凯离京南下时,他的幕僚王锡彤仍旧提醒他:“凡事留有余地步。”“袁公颔之”。
清政府以宣统帝名义下诏“罪己”,并开放党禁,赦免政治犯,实行君主立宪制。
清政府命令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率部至石家庄防堵山西革命军。
黄兴指挥汉口革命军反攻,曾攻至歆生路一带,予清政府军以打击。
汉阳革命军宋锡全率大批兵卒撤往湖南(在岳州被阻)。蔡锷等在昆明发动起义成功。
31日,汉口清政府军以大炮扫荡前进,革命军据街屋抵抗,巷战激烈。清政府军焚烧汉口街市,迫革命军后退。汉口大火和巷战持续两三天。
袁世凯由彰德抵信阳,正式接任钦差大臣。
汉口军政分府詹大悲等离汉乘轮东下。
湖南发生兵变,都督焦达峰、副都督陈作新被杀。谭延闿任都督。
在法国的孙中山致电军事顾问美国人荷马李(HomerLea),电文中称:“黎元洪的突然成功可能会助其野心膨胀,但他缺将乏才,各地皆寄希望我来领导,我若得到支持,就能控制大局,在我们抵达之前,不可能组织起强有力的政府,所以要借款。”
十一月
1日,清政府军占领汉口。
在武汉,革命军退守汉阳、武昌。
在上海,已经倾向革命的立宪党人孙洪伊与宋教仁、居正等人联合致电各省咨议局议员,鼓励他们继续与“皇族内阁”抗争、争取立即开设国会。
2日,皇族内阁辞职,清政府令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起草宪法的权力正式由钦派大臣转移至资政院。资政院起草宪法也不再依据有利于君主集权的《钦定宪法大纲》,而是以十二条政纲为蓝本,并且提前电询各省咨议局。新的宪法大纲在资政院拟就完毕,称为《宪法重要信条》,又称《十九信条》。皇帝的权力必须“以宪法规定为限”,重大的决策必须由国会作出,皇帝只是象征性地发布,甚至连皇室的经费和典礼都需国会讨论并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皇权的神秘感被彻底消除。
清海军海琛、海容、海筹三舰及各炮艇由汉口下驶九江、归附革命军。上海革命党人所掌控的《神州时报》上刊登了海外华侨及留学生要求袁世凯做总统的电报。
革命军放弃汉口,退守武昌、汉阳。
3日,袁世凯抵湖北孝感前线。
武昌军政府举行拜将仪式,黎元洪委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
上海光复,陈其美任沪军总督。
4日,清政府令吴禄贞署山西巡抚。
吴禄贞至山西娘子关与阎锡山会晤,共组燕晋联军,吴任大都督,准备举兵直捣北京。
吴禄贞在石家庄截留清政府军运汉军械,并电劾荫昌。
上海、贵州、浙江响应。
5日,清廷下诏立即订立议院法,选举法。
各独立省份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上海成立,湖北都督黎元洪等要求议会场所设在武汉。
6日,吴禄贞在石家庄火车站被刺死。
曾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的汪精卫出狱。
上海部分革命党奉劝袁世凯勿再做“曾国藩第二”,而要做“中国共和国初开幕之第一任大总统”。
7日,广西响应。
8日,湖南援鄂军甘兴典协到汉。
镇江、安徽独立。
9日,黎元洪都督电起义各省派代表到汉会议,筹组临时政府。福建、广东响应。
黄兴写信给袁世凯,呼吁袁拥护共和,说袁如能推倒清廷,则“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
10日,袁世凯被资政院选举为内阁总理大臣。
孙中山发表对外宣言:“对真正援助民国的国家,将给予种种优惠和荣誉。”积极争取外国援助革命。
11日,刘承恩、蔡廷干奉袁世凯令至武昌,黎元洪等接谈,声言,如承认君主立宪,两军即可息战。
江苏、浙江、上海都督电致各起义省派代表到沪会商组织临时政府。
湖北军政府拒绝袁世凯密使提议。
12日,清政府军派一部由蔡甸渡汉水,图攻汉阳革命军侧背,派一部绕黄陂拟攻武昌。
13日,袁世凯抵达北京,就职内阁总理。
革命军派一队渡江袭击清政府军,次日退还武昌。山东响应(后取消独立)。
14日,清廷发布上谕,派张謇、汤寿潜、谭延闿等人分任各省宣慰使,“迅速分赴各属抚慰劝导,宣布朝廷实行改革政治宗旨”,想利用立宪派人士以求“内外相维,上下一心,共救危亡”。
聚集在南京的各省代表在临时大总统人选方面举棋不定。
16日,袁世凯责任内阁名单出台,以梁敦彦为外务大臣,赵秉钧为民政大臣,严修为度支大臣,唐景崇为学务大臣,王士珍为陆军大臣,萨镇冰为海军大臣,沈家本为司法大臣,张謇为农工商大臣、杨士琦为邮传部大臣,达寿为理藩大臣。并以胡惟德、乌珍、陈锦涛、杨度、田文烈、谭学衡、梁启超、熙彦、梁加浩、荣勋分任各部副臣。
晚间,黄兴指挥汉阳革命军反攻汉口,激战于玉带门一带。汉阳争夺战从这一天一直持续到1912年1月27日。
在欧洲的孙中山致电武昌军政府“今闻已有上海议会之组织”,“总统自当推定黎君。闻黎有推袁之说,合宜亦善”。
17日,清政府任命段祺瑞为署理湖广总督。
反攻汉口的革命军失利,下午败退汉阳。
18日,清政府军炮击汉阳,急兵新沟,并在汉水上架设渡桥。
19日,清政府军一部由新沟渡汉水,进逼汉阳。
20日,清政府军二千余自孝感南下,由新沟渡汉水,进逼汉阳。
在沪各省代表议决,以武昌为民国中央军政府,黎元洪为军政府大都督,又议决各省代表赴鄂会议。
21日,与武昌谈判没有进展,袁世凯命清政府军攻打汉阳。
22日,清政府军与革命军激战于汉阳,清政府军进占美娘山、仙女山、三眼桥。
重庆响应。
23日,孙中山在法国下院访问,表示中国与欧洲面积一般大,不适合中央集联邦制。
24日,西方财团没有对孙中山进行支持,“四国银行团将严守中立,即不发行债票,也不实行预付款,即不帮助临时政府,也不帮助现存政府。”
孙中山从法国马赛乘英国邮轮“丹佛号”,踏上归国行程。
27日,清政府军攻占汉阳,袁世凯请英国公使朱尔典电令汉口英领事出面,提议南北议和。
湖北进川新军在资州哗变,督办铁路大臣端方和其弟端锦被杀。
黄兴领导的革命军被迫全部退守长江以南的武昌城。军政府召集紧急会议,议定守御武昌。
黄兴主张弃武昌集中兵力攻打南京,湖北军政府多数人不同意,黄兴等人离汉赴沪。
28日,清政府军与湖北革命军停战、议和。,蒋翊武以监军护理战时总司令职。
29日,清政府军列炮于汉阳龟山,隔江轰击武昌城。
起义各省所派代表抵达汉口。
京津同盟会分会会长汪兆铭策动“北京起义”,起义军从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三处对京城发动进攻,遭到军警镇压。
30日,各省代表汇集武昌开会,议决以湖北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黎元洪为大都督,代表中央议和。
黎元洪逃离都督府,避驻武昌郊区王家店。襄阳反正。
十二月
1日,清政府军与湖北革命军签订《武汉地区停战协议》,议决从12月3日到6日停战三天,此后又签订了五次停战协议,将停战时间延长至1月29日。
英人盘恩至武昌,与蒋翊武、吴兆麟接洽停战。
蒋、吴临时刻制都督印章,与北军签订停战协议。
2日,独立各省代表在汉口英租界通过《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议决:“如袁世凯反正,当共举为临时大总统。”
黎元洪返回武昌洪山刘家祠办公。
苏浙联军攻克南京。
3日,各省酝酿北伐,广东发兵抵沪。
4日,陈其美、程德全、汤寿潜三都督约集独立各省留沪代表开会,决定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并选举大元帅、副元帅、黄兴得十六票,当选为大元帅,黎得十五票,为副、并决议以大元帅主持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留汉的独立各省代表认为,留沪代表只是一个联络机关,不具有选举职能。因此对上海选举结果不予承认,要求黎元洪通电撤消。
5日,黄兴在江苏教育总会举行的欢迎会上致辞,表示愿带兵北伐,至于组织政府,建议孙中山回国后担当此任。
黎元洪通电反对公举黄兴为大元帅,指其“情节甚为支离,如确有其事,请设法声明取消。”
各省代表会议议决议和条款,以伍廷芳为代表与袁世凯议和。汉口各省代表讨论议和大纲:推测满清政府,主张共和政体。
6日,隆裕太后降旨,准载沣退监国摄政王之位。上缴摄政王印章,仍以醇亲王名义退归府邸,不再允许干政。并且要求其他王公贵族“恪守家法,束身自爱”。
南北达成继续停战协议,湖北军政府内部派系斗争加剧。
7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
8日,袁以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南下议和。
9日,唐绍仪率代表团南下,停战议和进入一个新阶段。
16日,驻南京苏、浙军人挟攻克南京余威,不愿隶属于“汉阳败将”黄兴之下,燃起元帅、副元帅倒置纷争。
17日,黄兴来电力辞大元帅,并主推黎,各省代表会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部署北伐。
18日,清廷代表唐绍仪与革命军代表伍廷芳在上海英租界举行第一次会议。
20日,唐绍仪与伍廷芳举行第二次会议,签署5条草约,主要内容为:召开国民会议,确定共和政体;优待清室;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
黄兴派代表密商,内容其中包括“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等事宜。
马君武在《民立报》发表社论《记孙文之最近运动及其人之价值》,盛赞孙中山“热忱、忍耐、博学、远谋、至诚、勇敢及爱国心。
22日,赵尔丰被斩首,全川局势大定。
25日,孙中山由欧洲乘船回到上海,革命党人在发动武昌起义两个多月后迎来了自己的精神领袖,随即开始讨论临时政府组成问题。
26日,袁世凯在内阁总署召见汪兆铭,“使兆铭之沪,以革命党人立场,干旋于伍、唐两代表间,以免和议之局,因孙先生归国而中变。于是授兆铭以议和代表参赞之名,俾得尽力协助绍仪,但对外秘不发表”。
在上海召开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孙中山被商定为大总统人选。
29日,17省代表大会上,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致电各省代表和都督、军司令长的电文中表示接受,准备赴南京就职。
伍廷芳、唐绍仪进行第三次会商,决定:一、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二、国体未解决前。清政府不得提取已经借定之洋款,亦不得再借洋款。三、清帝待遇。四、满、蒙、回、藏待遇。五、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苏清政府军在五日内退出原驻地百里,山东、河南停战。
30日,袁世凯拒绝接受南北议和会谈商定的国民会议召集办法。
伍廷芳、唐绍仪第四次会议,商定召集国民会议办法四条,每省代表3人,直、鲁、豫、甘、新及东三省代表由清政府召集,余由民国政府召集。
31日,伍廷芳、唐绍仪进行第五次和谈,唐在非公开场合参与讨论清帝退位问题。根据孙中山提议,决定改用公历,并以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
配资114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