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图书设立于2004年,是国家图书馆主办并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优秀图书推荐活动。第二十届共评选文津图书20种,文津提名图书46种。这些好书涵盖多个领域,题材丰富。“文津好书”系列自第十七届推出以来,通过刊载评委、图书馆馆员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作者、编辑的创作心得,向读者介绍这些优秀读物。我们会不定期设置互动话题,读者朋友们参与即有机会获得礼物。让我们一起悦读文津,品味经典吧。
第
20
届文津图书·少儿类图书
《马鹿卓玛》
白玛娜珍 著,王光 绘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索书号:I287.8/2614
展开剩余79%馆藏地址:一楼绘本馆
藏族男孩顿月在暴风雪中救回了一只小马鹿,给它起名卓玛。
喝羊奶,吃糌粑粥,和顿月形影不离,小卓玛就这样长大了。
一天,山坡边传来阵阵鹿鸣,卓玛迟疑着,犹豫着,
最终选择向山坡那边的马鹿群飞奔一跃……
一年后,在一场暴风雪中,
已经成为鹿王的卓玛带着马鹿群出现在了顿月面前,
这一次,它还会离开吗?
——引自《马鹿卓玛》
在海拔四千米的高原上,藏族男孩顿月在风雪之夜用他冻得通红的小手,拯救了一只小马鹿的生命,而由此展开的一段超越物种的情感交流,使得《马鹿卓玛》这个看似简单的救助故事,却折射出生命智慧的精髓——生命从不孤立存在,而人类是生命群体中平等的一员。
顿月给小马鹿喂羊奶、糌粑(zān bā)粥的场景令人动容,从他的视角中可以看出,孩子把动物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伙伴。这种观念源自孩子们心中朴素的世界观,也根植于高原严酷生存环境中形成的互助本能。当顿月照料卓玛时,他不是在“驯养”一只野生动物,而是在与另一个生命进行心灵的沟通。绘本中那些温暖的画面——男孩与马鹿额头相贴,在草原上并肩行走——超越了一般宠物与主人的关系,展现的是两个生命间的纯净对话。
故事最动人的转折,是卓玛长大后并未留在人类身边,而是回归荒野,成为鹿群的领袖。这一设定打破了传统救助故事的框架——被救的动物往往以忠诚陪伴作为回报。但卓玛的选择更为深刻:它回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却并未遗忘与人类的牵绊。每年冬季,鹿群如期而至,在村庄附近徘徊,它们不是被驯化的附庸,而是带着信任与眷恋的访客。
(书中内页)
这种“有距离的亲密”恰恰揭示了健康的生态关系——不是占有与控制,而是尊重与守望。人类与自然之间,本应如此:既保持敬畏,又保持联系;既给予帮助,也接受自然的馈赠。
绘本的视觉语言同样充满深意。浓郁的藏地色彩——靛蓝的天空、金黄的草原、洁白的雪山——构成了一幅宏大的生命画卷。在这些壮阔的背景中,人与动物的身影显得渺小却和谐,暗喻着人类只是自然网络中的一环。
尤其令人难忘的是绘者对眼神的刻画:顿月的纯真、卓玛的灵性、鹿群的信任,这些无声的对视,胜过千言万语。它们提醒我们,真正的沟通不需要语言,而是心灵的共鸣。
《马鹿卓玛》还丰富了“帮助”的定义。在常规思维中,是顿月帮助了卓玛,但卓玛和它的族群是不是也同样帮助了人类呢?是它们维系着草原的生态平衡,它们的信任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这种互助的关系暗示着一种新的自然伦理:在自然面前,人类不应只是保护者,也应是学习者;不应只是施予者,也应是接受者。
(书中内页)
合上绘本,卓玛回望顿月的画面仍十分清晰。在这个物种加速灭绝的时代,《马鹿卓玛》像一泓清泉,提醒我们要重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或许就始于我们能否像顿月那样俯下身来,倾听一只小马鹿的心跳。
荐书人
赖雪梅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委员
来源:采编部
一审:方振
二审:刘艳
三审:叶伟萍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114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