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晚,乌克兰、俄罗斯接壤一线的天空没等月亮升到正中就被炮光点亮,战斗从乌东一路冲到了俄本土,火光连着几省看得见。当天之后的几天,冲突频率不降反升,爆炸声隔着边境都能听着。现场民众说,夜里电闪雷鸣不再是天气,是导弹和无人机的来回。因为这个,很多人选择不出门,结果城市像被按了暂停。
乌军在得到美方“可以打到边境内目标”的说法后,开始盯俄别尔哥罗德州的能源设施下手。据该州长公开消息,至少7处能源点受损,约4万居民短时间停电。这不是试探火力,是往后方掏关键部件。同样重要的是,目标定位很准,外界普遍认为有西方情报、卫星或无人机在背后指路。
乌克兰这样做,不只是打设备,还在给国内和盟友“秀肌肉”。泽连斯基团队需要告诉选民,我们还能反击,不是只能挨打。他们也在向外界递话:我们还在扛,你们不能松劲。这波行动踩在华盛顿被媒体称为“放宽限制”的时间点上,时机挑得很讲究。
俄罗斯的回应来得更快更重。高超音速“匕首”飞了出来,成批无人机也跟上,目标指向乌克兰的电力中枢。随后几晚,乌国内多地大面积停电,电网公司说修复压力很大。俄方这次选能源下手,意思很明白:削乌战力,还要给西方上眼药,叫你们别再往里掺和。
另外一个让人紧张的点,是“战斧”导弹的传闻在媒体里转圈。这种导弹射程超过2000公里,一旦真给到乌军,莫斯科会被纳入直接打击范围。普京已经在公合警告美国,不要跨这条线。战斧会不会登场,现在没人敢下定论,但一旦上场,掰手腕就不止在前线。
乌克兰对外情报局抛出新指控,说中国在卫星侦察上帮俄罗斯,协助锁定乌军导弹阵地。这话提到了“卫星”,看起来更具体。问题是,乌方没有拿出可核验的证据,没有影像、没有数据链,更多停在口头。舆论上吵得热,事实层面还缺硬货。
为何在这时候说中国“给情报”,很难说是巧合。全国停电对民意是压力,政府需要转移焦点。另把“外部黑手”放在话题中心,能分散国内不满。同样重要的是,话题一出就能引起美国关注,达到“拉更多援助”的效果。
把中国拉进叙事里,还有下棋的考虑。把俄中贴在一起,会激起华盛顿的担忧,推动更多武器、资金。舆论场上先占位,后续动作就更容易包装。这套做法,乌方之前也用过,这次换了材料,方法没变。
中国方面回应得很直接。外交部重申中方不选边,推动谈判,反对借乌克兰冲突去抢地盘。国内媒体也说乌方这话是老调重弹,目的在搅浑水。从现实中国没必要也没意图加入这场情报战,一旦下场,代价会远超收益。
这更像信息战的延续,重点不是把指控坐实,而是在大家心里留个“印象”。同样的招数,最近频繁出现,配合前线打击,一起推进。因为这个,新闻看起来越来越像武器清单的附件。结果就是,谁的话更早、更猛,谁就先占到注意力。
紧美国也扔出一个新说法。路透社援引美国务院官员的话称,古巴向俄罗斯派了5000名士兵。网络上热度很高。但古巴军队规模和远程投送能力有限,跨洲部署5000人,吃住、运输、补给都是难题。到现在,古巴和俄方都没有公开确认。
就连俄罗斯也没表现出急需“外援”。兵员方面,俄方还能维持战线;弹药方面,朝鲜已成为主要供给方。从这个角度“古巴出兵”更像被借来制造新闻。而这条新闻的政治用途,基本已经达到。
美国此时翻出古巴的老账,也不是头一回。从冷战时期的导弹危机,到今天的制裁禁运,古巴总会被拉出来说几句。这次把古巴与俄罗斯、朝鲜、伊朗打包成一个“敌对圈”,目的是在联合国场合上争取支持,也为自家全球部署铺垫。同样的叙事,一次次复用。
回到战场,今天的俄乌冲突不只打枪炮,还要打话语。乌方打俄本土,俄方打乌能源;乌方指中国,美国扯古巴。两条战线叠在一起,节奏越来越快。但停电比口水更真,电力能不能挺住,决定工厂和铁路能不能转起来。
更现实的考验,是远程武器的升级会不会继续。战斧是否入场、无人机是否扩大航程,这些具体变化,会直接改变前线强度。中国的选择还是那句老话:劝和促谈,不被拖进泥里。多说一句,克制在这种时候不容易,也更值钱。
夜里,基辅一处变电站的工人戴着头灯,在断电的小区外拉线接驳,旁边的居民提着桶去楼下取备用水,手机亮屏一片。他们抬头看着没有灯的街道,然后又低头忙自己的事。下一步,会不会出现一个能把风险压住的实际动作,而不是一条新的传闻?
配资114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